English

走,去咖啡馆!

1999-05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罗曼 我有话说

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,是个狂恋咖啡的“瘾君子”,也不知道在路过那些醇香四溢的咖啡馆时,你是否也和我一样,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渴望,从而慢下了原本急匆匆的脚步……

是的,我是想邀上你,一起去喝杯咖啡。是的,不是去喝我常备在家里的那种“速溶咖啡”——在没有大段休闲时光的如常日子里,你或者是我,的确是把它当作咖啡的替代品的,甚至我们还会骗着自己相信,这就是真正的咖啡了,而坐在温暖的家中松软的沙发里,邀三五个好友品啜着它天马行空地闲聊,就是咖啡的全部了。你说:那么,何必去咖啡馆?是的,在这样一个春日的有着明媚的阳光的周末的午后,我邀你去喝咖啡,而且,必须去咖啡馆,因为咖啡馆里,你喝到的,可不仅仅是咖啡。

“你如果心情忧郁,不管是为了什么,去咖啡馆!”

深恋的情人失约,你孤独一人,形影相吊去咖啡馆!

你跋涉太多,靴子破了,去咖啡馆!

你所得仅仅四百克郎,却愿意豪放地花五百,去咖啡馆!

你是一个小小的官员,却总梦想当一个名医,去咖啡馆!

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所愿,去咖啡馆!

你内心万念俱灰,走投无路,去咖啡馆!

你仇视周围,蔑视左右的人们,但又不能缺少他们,去咖啡馆!

等到再也没有人信你、借贷给你的时候,还是去咖啡馆!

……”

除此以外,我还可以举出一百个去咖啡馆的理由。所以,我们还是去吧。去看看在那些古老的咖啡馆里,除了令人迷醉得让人飘飘然的咖啡的浓香外,还有着一些什么,是被我们这些习惯了忙碌和紧张的现代生活的人所轻易忽视了的。

摆在我面前的,除了一杯地地道道的“米朗琪”咖啡,还有一本厚厚的跟咖啡有关的书——这是旅欧摄影师、自由记者张耀在维也纳“AAL”研究基金支持下,历时数年、遍访欧洲各国咖啡馆后完成的关于欧洲咖啡馆历史文化的著作,名字叫做《打开咖啡馆的门——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》。大量的珍贵图片及文史资料加上张耀本人睿智的推理及分析,让我了解到与咖啡馆息息相关的欧陆350年间的文化风云。——这是一扇通往古老光阴的门,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和我一样的“咖啡族”,并且也和我一样,有一个闲闲的假日的午后,那么就来街角的咖啡馆坐坐吧,顺便,让我跟你聊一聊这本书。

“我们在咖啡馆见!”这是在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去咖啡馆都曾是一种不费钱但是费时间的社交活动。所以无论是在多瑙河之都,还是在柏林、巴黎、罗马或者阿姆斯特丹,咖啡馆的常客都来自广义上的“有闲阶级”的圈子的老人、大学教授、学生、作家、心理医生、画家、戏剧新星、评论家、作曲家以及贵族遗老、银行股东……真可谓是三教九流,形形色色。无奇不有。从拿破仑、卢梭、俾斯麦、马克思到叔本华、萨特——创造历史以及描写历史的,都曾在这些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泡过几天或者几十年。

随意、散漫、落拓而又不拘一格、自成方圆,这就是欧洲咖啡馆的传统。各个咖啡馆的常客们像是一群游离于尘世之外的精神上的隐居者,各自沉湎在自己偏爱的咖啡馆和缭绕的烟雾里,寻找着乐趣,寻找着知己。

风云变幻的三百多年里,咖啡馆里的客人来来去去,成功的、落魄的,各领风骚数十年。咖啡桌上于是兴起了“启蒙主义”;大革命风暴中心于是有了“政治咖啡馆”;而在风雨飘摇的政治背后,“文化咖啡馆”成为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;到了工业时代,城市中诞生了辉煌的“咖啡宫殿”;而后,在著名的“咖啡中心”里,一个“作家咖啡馆”的哲学悄然成形;现代派艺术亦在从布拉格到维出纳的咖啡馆里刮起一阵旋风……

“金色的年代,处处都是咖啡馆”。这里,不仅仅是种类繁多的咖啡的摇蓝,亦是政治、宗教、建筑、音乐、电影、艺术、文学五彩纷呈的舞台。在咖啡馆里,喝咖啡或许只是某种形式,如同我们有时用眼泪表示喜悦而有时用笑声,来咖啡馆里消磨时光的人,更在意的,恐怕就是隐藏在咖啡背后的那些思想和声音,在这里,气氛和情调只是召集某一类人相聚一堂的信号。他们来了,不只品味咖啡。

“我不在家里,就在咖啡馆,不在咖啡馆,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。”在欧洲的那三百多年里,多人甚至以咖啡馆为家,连给人留的联络电话和地位都写咖啡馆的。“你如果想结识一个人,不必清楚他住哪儿,只需知道他常在的咖啡馆。”面对着张耀拍摄下的数百张图片,我想象着盛极一时的咖啡馆,心中一片神往。

我看到的,不仅仅是咖啡馆,而是影响欧陆至今的庞大渊远的咖啡文化——一种我应该了解的文化。这,才是我想告诉你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